我亂買了一些單體,想說配合主動類比分音電路板 (TIPD134) + 拍賣網站上的 TPA3255, TPA3221 之類便宜電路板擴大機,搞一個不關機的電腦喇叭
但要求箱體空間小,要催出低頻就要發揮特殊技巧
*. Transmission Line 我主觀不喜歡
*. 大單體 = 貴 + 大箱體 + 高功率擴大機
*. MtM 本來有考慮,但是 MtM 箱體要很大 (Vas*2) 而且其實低頻好像沒有特別好
*. Passive Radiator 調教太吃經驗技巧,沒耐心
*. 其他障板什麼的,大致上都很難超越低音反射式
*. 看來看去,就乾脆用 6.5" 單體搞一個對衝式 Isobaric
[ Isobaric 簡易原理]
Isobaric 是兩個低音單體對接串聯,但互相反相,所以喇叭中間小空間基本上沒有壓力變化,簡單來說就是多浪費一顆低音單體換得 Vas減半
快速 Isobaric YT教學123: 參考#1, 參考#2, 參考#3.... etc.
Isobaric 不是只有一種接法,重點是在兩個同樣單體之間,營造等壓區 (前面單體前進,後方單體也前進,中間區域體積大致不變),讓前方單體的運動感受不到"等壓區" 後方箱體的空氣針筒效應;後方單體承受針孔效應,整體等效 Vas 相當於減半;如果你的兩個單體是面對面,那就是反向串聯;如果是同方向,那就是同相串聯。
反對派說,Isobaric 不適合高音或低音,且最大賣點:節省 Vas 並沒有想像多,在某些設計你還要扣掉多一顆單體的體積,浪費更多功率,額外支出的金錢和箱體製造麻煩,相對於獲得效益來說,並不划算。我某種程度上也認同如此,如果不是沒用過 Isobaric, 我可能也會乾脆在設計的時候搞一個比較大的箱子或是 Fs 比較低的單體,然後用 DSP 催它,至少外觀比較好看。
[設計]
15L 箱體,一個 Peerless 1"高音 DX20BF00-08 8 ohm
Peerless 6.5" SDS-160F25PR01-08 8ohm *2 , 因為串接,阻抗降為 4ohm
要安裝 Isobaric 有很多選擇,我印象中有些人也沒有要求 Isobaric 兩顆喇叭中間要氣密 (但那個 case 是之前分享過的 18" 超大單體)
小單體可能還是稍微接近氣密一下比較好
我就是訂作一個2cm 厚的木環,然後透過木環,把兩顆低音單體鎖一起
價錢,不算音箱的話,低音 800/ea, 高音 400/ea
[聽感]
目前 TIPD134 還在施工中,所以拿到箱體之後,費了一番手腳,把單體鎖上去,沒有用任何分音就聽了
反正低音 4ohm, 高音 8ohm, 剛好稍微平衡一下音量
聲音呢,很有趣,一點都不討人厭,因為沒有用分音器,所以透明度不錯,而且低音有很明顯的 Boost,很像現場坐在鼓手旁邊位置
在沒有比較正式的麥克風調整頻響之前,跟調整好的桌上系統比較:這組喇叭聽起來有一點中頻空虛,中低頻也不夠紮實,但 6.5" 低頻透過 Isobaric 設計往下推了一些,滿有動感的。
跟之前那些東歐的 Peerless 小落地評價差不多,很熱鬧很適合流行,而且有那種一聽抓耳的清澈節拍感,應該很可以滿足大眾美式炸雞口味。
除了那個正面美學考量之外,Isobaric 目前自我感覺良好,大家參考參考,哈哈。
[無分音系統設置]
因為目前分音器還沒來,加上這是單聲道設計,所以拿手邊的廢物:Raspberry-Pi + Hi-fi berry 100W amp 板子來快速調整
因為這個 Case, 低音 4ohm, 高音 8ohm, 已經有稍微硬體上做某種功率的匹配,所以 amp 左右聲道輸出就隨便接 (Left -> tweeter; Right -> woofer, 或是反接也可, 沒差)
頻率響應上,因為沒有分音,所以高低音單體在 1k~3k 會有能量重疊,聽起來會有點刺 => 撥放器 EQ 拉一下就解決了 ~~ Chill ~~
![圖檔](https://live.staticflickr.com/65535/53047225704_26693f62ff_c.jpg)
未來不關機電腦喇叭候選人
![圖檔](https://live.staticflickr.com/65535/53046165260_35a6907437_c.jpg)
舊的 DIY 電腦喇叭
基本上就是主機板 3.5類比輸出到一塊 TPA3116D2擴大機板子,接19V DC 筆電變壓器,然後兩顆 3" 全音域單體,鎖在電腦機殼上面
![圖檔](https://farm5.staticflickr.com/4528/38853863631_e465e76489_z.jpg)
另外一方面,考量我現在正在使用 HifiBerry 這家公司的 DAC+Amp (Amp100) 電路板,這家公司的硬體製作水準不錯,但我認為他軟體和說明文件的維護能力很差,很多東西都必須在假設 "使用者知道怎麼做"的情況下進行。HifiBerry 這家公司還是在缺乏充分軟體支援的情況之下,繼續不斷發表新的 Raspberry Pi HAT (DAC, DDC, amp...)
不過,在閱讀這篇文章之後,我稍微比較了解 HifiBerry 這家公司產品,如果要使用 DSP board 的話,需要怎麼處理了
要使用 DSP Board, 需要使用 HifiBerryOS 裡面的 "Sound" 頁面,把DSP filter 儲存到 DSP-board上面的 rom 硬體紀錄,然後就可以擺脫那個悲慘的 HifiBerry-OS, 把系統切換到 Moode, Ubuntu, Raspbian...了,然後 HifiBerry 官網還說,他們正在測試 2=>4音路的 DAC/DSP 板子,除了 Raspberry-pi 整合,看起來可以接受 SPDIF toslink I/O, 如果可以擺脫那個 HifiBerry OS, 那看起來一萬元內的多音路主動分音 DAC/DSP/Active-XOver 板子就會出現了。那六個 RCA 類比似乎是二進四出,但這一來又很奇怪,如果只有2進4出,那我就直接用 BEOCREATE 含 AMP 的選擇就好了?
圖片引用 HifiBerry 官網
![圖檔](https://www.hifiberry.com/wp-content/uploads/2021/01/2x4.jpg)